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

【書生|043】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


【本週書目】愛.無所畏
【本書作者】古碧玲
【ISBN】9789861218403
【出版公司】商周出版
【本書定價】350
【出版日期】2013/7/15初版1刷
【閱畢日期】2013/10/25(五)
【讀後心得】

事不關己,永遠都是比較簡單的「選擇」。
看到孩子在牆外聽著自己正在教授吉他所傳出去的聲音,要不要叫他一起進來聽?
知道孩子回家沒有飯可以吃,要不要留下這個原來已經三年沒有吃過晚餐的孩子一起共享?
當你發現愈來愈多孩子被父母忽略、被學校放棄,流落在外的時候,我們又可以做什麼事?
十三、四年,不是一個很短的歲月。
陳俊朗陳爸,在這些早已滿身坑洞的孩子的身上,看見自己的責任。
找個地方,準備餐點,讓這些無家可歸、有家歸不得、回家如回地獄的孩子,能有一個暫時的休憩之處,讓他們知道,被家庭、學校遺棄,並不等於全世界毀滅,還有很多跟他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老師、大人,會無條件地愛著他們,陪伴著他們,重新裝填他們的行囊,讓他們繼續去面對外在的無情挑戰。
才剛踏出去第一步就發現,怎麼會有這麼多孩子需要被關愛,愛打架、講髒話、情緒不穩定、心裡滿布不堪的孩子,怎麼會這麼地多。原本只是單純想讓孩子有個地方可以去的《孩子的書屋》,只想讓孩子不用害怕、不再挫折,沒想到發展至今也已經有十個書屋了。
從2006年9月正式成立的第一個書屋以來,已有將近五十位的老師與工作人員,照顧的孩子更高達三、四百個。
當我們只會向前看,並急速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,有許多人跟不上這個社會的腳步,就像這樣被高速列車狠狠甩下,而拋下他們的可能是父母,可能是學校,更多的時候是無視一切的大人們,沒有人關心他們是不是摔傷了,需不需要治療,沒有,因為我們並不會回頭。
可是這群孩子,說不定是因為先天的生理條件已經不如人,再加上很多都沒有父母陪在身旁的教導,也跟不上學校的進度,找不到機會,沒有成就感,只好流浪,卻不代表他們不善良,他們不想要出頭,他們不想被愛護,就像這個社會只接受一百分一樣,剩下的都是零分。
從這本書裡面,我還是看得見許多人正嘗試著一點一滴撿回這些孩子,同時改變自己。
第一個章節,是許多從書屋「畢業」的孩子的故事。看著他們描述現在的生活,還有過去那段被書屋陪伴著成長的童年,皆異口同聲地回憶說,還好有書屋。
有許多現在進行式的孩子,在第二章被忠實地紀錄著。不管是隔代教養下的孩子,還是愛動手動腳的小女孩,三字經不離口的男孩子,完全跟不上進度而渾渾噩噩生活著的也有,為什麼理應透澈的眼睛所散發出來的卻是無止盡的悲傷呢!
可偏偏願意花時間陪伴在這些孩子身旁的,不是悔過的毒蟲,就是守寡的母親,要不就是從小就母逝的心靈,被先生家暴的媽媽,雖是正常家庭卻找不到人生目標的男人,還有帶著拳擊或棒球專長來書屋重新找到發揮的地方,也因為這些老師們各個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,所以才讓書屋有晚餐可吃,有運動可以發洩精力,有人能幫忙資訊宣傳業務,有糕點可以享用,有補強自己的學歷的老師後才轉而同理地輔導這些孩子的功課,站在相同位置對這些孩子全然接受,就像第三章裡這些書屋的工作人員曾說過的,「帶孩子讓我再活過一遍。」
有「子自教、食自耕、衣自織、屋自建、政自理的幸福莊園」的理想藍圖的陳俊朗,浪裡來、火裡去,看盡人性醜態後,從台北重返台東只為了陪伴自己的兩個孩子,從吉他教學開始,自編教材做課後輔導,設定中央廚房統一準備所有書屋的食物,安排孩子騎單車、練棒球、學拳擊、打樂器,甚至開始發展社區農業,希望所有外出的父母、年輕人都能在地工作,一起照顧孩子、老人,並改善社區,當走過全身上下只剩下47塊錢卻仍戮力往這個方向踽踽前進的時候,除了經費常常得自賣家產或者南北募資之外,還得歷經書屋的孩子被酒駕客撞死、十五個孩子集體虐死另一個孩子等無情的打擊,也難怪陳爸會發出「我從來沒有想過不放棄的」感嘆,但卻也磨練出「只有更寬宏去看待一些事情,才會變圓滿。」
我不禁回頭想,我有沒有那麼一件事情,堅持了十幾年,不為自己,單純只想去做的。
我想到我升碩一那年,因緣下認養個宏都拉斯的小女孩,一個月雖只要捐七百塊,但對當時還得自己賺生活費的學生而言,能夠每年將近有一萬塊的無償捐獻並堅持到今天,讓我頓時有跟陳爸站在同一陣線的參與感。
一定不會有百分百照顧到每個人需求的機制,於是台灣才需要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團體幫忙支撐著。
也常有人問起我的這些行為,我只是不想對這一切顯得「無所謂」,只想要「無所畏懼」地進行「有所謂」的「有所為」,因此我只好回拋對方這句座右銘,「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。」
【相關網站】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